不少鏟屎官都有過這樣的困惑:“我家狗狗從不出門,還用驅蟲嗎?”“驅蟲藥該選體內還是體外?”“剛滿月的小狗能驅蟲嗎?” 狗狗驅蟲看似是 “小事”,實則是守護它們健康的 “第一道防線”—— 寄生蟲不僅會導致狗狗腹瀉、貧血,還可能傳播給人類,引發人畜共患病。想要正確給狗狗驅蟲,不能盲目跟風 “按時喂藥”,而要結合狗狗的年齡、生活環境、身體狀態,制定個性化的驅蟲方案。
一、先搞懂 “驅蟲類型”:體內外寄生蟲差異大,針對性防控是關鍵
狗狗需要應對的寄生蟲主要分為 “體內寄生蟲” 和 “體外寄生蟲” 兩類,不同類型的寄生蟲危害不同,驅蟲方式也存在差異。體內寄生蟲常見的有蛔蟲、絳蟲、鉤蟲、心絲蟲等,它們隱藏在狗狗的腸道、心臟等器官內,通過狗狗誤食受污染的食物、飲水,或接觸患病動物的糞便傳播。感染體內寄生蟲的狗狗可能出現食欲下降、腹瀉帶血、體型消瘦、毛發粗糙等癥狀,嚴重時會損傷內臟,甚至危及生命。針對體內寄生蟲,需要使用口服或注射型驅蟲藥,通過藥物成分作用于寄生蟲的神經系統或消化系統,將其殺滅并隨糞便排出。
體外寄生蟲則以跳蚤、蜱蟲、虱子、螨蟲為代表,它們附著在狗狗的皮膚表面,通過吸食血液或啃食皮膚生存,不僅會導致狗狗皮膚瘙癢、脫毛、引發皮炎,還可能傳播萊姆病、巴貝斯蟲病等傳染病。體外寄生蟲的傳播途徑更廣,即使狗狗不出門,主人鞋底攜帶的跳蚤卵、環境中的螨蟲也可能讓它們感染。防控體外寄生蟲主要使用滴劑、噴劑或驅蟲項圈:滴劑需滴在狗狗后頸皮膚處(避免舔舐),藥物通過皮脂腺擴散至全身;噴劑可直接噴灑在狗狗毛發和皮膚表面,快速殺滅成蟲;驅蟲項圈則能長期釋放藥物,形成 “防護圈”,預防寄生蟲叮咬。需要注意的是,部分狗狗可能對體外驅蟲藥過敏,首次使用需先在局部皮膚試用,觀察 24 小時無異常再全面使用。
二、按 “年齡分段” 定頻率:幼犬、成年犬、老年犬,驅蟲需求各不同
狗狗的年齡是決定驅蟲頻率的核心因素,不同階段的狗狗免疫系統和身體耐受度不同,需制定差異化的驅蟲計劃。幼犬從出生后 20 天左右就需要進行第一次體內驅蟲,此時它們容易從母犬乳汁中感染蛔蟲,建議每 2 周驅蟲一次,持續到 3 個月大;3 個月至 6 個月的幼犬,可改為每月驅蟲一次;6 個月以上的成年犬,若生活環境干凈、很少接觸其他動物,每 3 個月進行一次體內驅蟲即可;若經常外出、接觸流浪動物或生食,需縮短至每月一次。體外驅蟲的頻率則相對固定,無論年齡大小,夏季(寄生蟲活躍期)建議每月一次,冬季可延長至每 2-3 個月一次,若狗狗常去草叢、樹林等寄生蟲密集區域,需保持每月一次的頻率。
老年犬(8 歲以上)的驅蟲計劃需要更謹慎,由于它們的肝腎功能有所衰退,對藥物的代謝能力下降,建議每 3-6 個月進行一次體內驅蟲,且需選擇成分溫和、副作用小的驅蟲藥;體外驅蟲可優先選擇驅蟲項圈或低濃度噴劑,減少藥物對身體的負擔。此外,特殊時期的狗狗需調整驅蟲方案:懷孕和哺乳期母犬,建議在懷孕前 30 天完成一次體內外驅蟲,懷孕期間避免使用口服驅蟲藥,可選用安全性高的體外驅蟲滴劑(需咨詢獸醫);生病或剛接種疫苗的狗狗,需等身體恢復健康后再驅蟲,避免藥物與疫苗產生不良反應,或加重病情。
三、選對 “驅蟲藥” 是重點:避開 3 個誤區,安全比 “效果快” 更重要
很多鏟屎官在選擇驅蟲藥時,容易陷入 “貴的就是好的”“能驅越多蟲越好” 的誤區,反而給狗狗帶來健康風險。第一個誤區是 “盲目使用人類驅蟲藥”:人類驅蟲藥的成分劑量是根據人體設計的,狗狗服用后可能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神經損傷等中毒反應,比如人類常用的阿苯達唑片,對狗狗的肝臟毒性較大,嚴禁使用。第二個誤區是 “過量使用驅蟲藥”:部分鏟屎官認為 “多喂一點效果更好”,卻忽略了驅蟲藥的劑量需根據狗狗的體重計算 —— 體重 5 公斤的狗狗服用 10 公斤劑量的藥物,可能導致藥物中毒,出現流口水、抽搐、呼吸困難等癥狀,嚴重時可致命。購買驅蟲藥前,需準確稱量狗狗體重,嚴格按照說明書或獸醫建議確定劑量。
第三個誤區是 “忽視驅蟲藥的適用范圍”:不同驅蟲藥針對的寄生蟲種類不同,比如有的體內驅蟲藥只對蛔蟲、鉤蟲有效,對心絲蟲無效;有的體外驅蟲藥無法殺滅螨蟲,若狗狗感染螨蟲,需選擇專門的抗螨藥物。購買時需仔細查看藥品說明書,根據狗狗的實際需求選擇,若不確定寄生蟲類型,可先帶狗狗去寵物醫院做糞便檢查或皮膚刮片檢查,明確感染種類后再針對性用藥。此外,建議選擇正規品牌的驅蟲藥,避免購買三無產品或過期藥品,這類藥物不僅效果無法保證,還可能含有有害成分,危害狗狗健康。
四、做好 “驅蟲前后” 護理:細節決定效果,這些步驟不能少
正確的驅蟲效果,不僅取決于藥物選擇,還與驅蟲前后的護理密切相關。驅蟲前,需確保狗狗身體健康,無嘔吐、腹瀉、發熱等癥狀,若狗狗剛吃飽,建議間隔 1-2 小時再服用體內驅蟲藥,避免藥物刺激腸胃引發嘔吐,影響藥效;服用驅蟲藥后,需觀察 24-48 小時,若出現輕微嘔吐、腹瀉,屬于藥物正常反應,可適當喂食益生菌緩解;若出現嚴重嘔吐、便血、精神萎靡,需立即停藥并送醫治療。體內驅蟲后 3 天內,建議收集狗狗的糞便,觀察是否有寄生蟲成蟲或蟲卵排出,若糞便中仍有大量寄生蟲,需在 1-2 周后再次驅蟲。
體外驅蟲前后的護理同樣關鍵:使用滴劑前,需確保狗狗皮膚干燥,滴藥后 24 小時內避免洗澡,防止藥物被沖洗掉;使用噴劑后,需等待毛發自然晾干,避免狗狗舔舐毛發導致藥物中毒。驅蟲后,要徹底清潔狗狗的生活環境,用消毒劑噴灑狗窩、玩具、沙發等物品,清洗狗狗的衣物和墊子,將環境中殘留的寄生蟲卵殺滅,防止再次感染。此外,定期給狗狗梳理毛發、檢查皮膚,也是預防體外寄生蟲的重要手段 —— 梳理時若發現黑色顆粒(跳蚤糞便)或褐色蜱蟲,需及時用鑷子將蜱蟲拔出(避免殘留口器),并使用體外驅蟲藥進行緊急處理。
狗狗驅蟲是一項 “長期工程”,沒有 “一勞永逸” 的方法,需要主人的耐心和堅持。很多寄生蟲感染早期沒有明顯癥狀,定期驅蟲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,避免小問題發展成大疾病。同時,驅蟲也是保護人類健康的重要措施,通過科學防控,能減少人畜共患病的傳播。當你養成定期給狗狗驅蟲的習慣,看著它們健康活潑地奔跑、玩耍時就會明白,這些看似瑣碎的護理,都是在為狗狗的健康保駕護航,讓它們能更長久地陪伴在你身邊。